时间: 2025-05-01 02:0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2:34
“关门捉贼”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门关上捉拿贼人。这个成语比喻采取严密的措施来捕捉或控制某人或某事。它强调的是一种策略性的行动,通过限制对方的行动空间来达到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关门捉贼”常用来形容一种精心策划的行动,如侦探小说中警察设置陷阱捉拿罪犯。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围堵或限制,比如在商业谈判中一方试图通过限制条件来迫使对方就范。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策略规划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战术或策略。
同义词:瓮中捉鳖、围魏救赵
反义词:开门揖盗、放虎归山
“关门捉贼”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军事策略和日常生活经验。在古代战争中,围城和设伏是常见的战术,而日常生活中捉贼也需要策略和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策略和计划的场合。
在**文化中,“关门捉贼”体现了对策略和智慧的重视。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捉贼行为,更是一种智慧的象征。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政府或组织采取的严格措施,如疫情防控中的封锁措施。
这个成语给人以安全感和控制感,因为它传达了一种有序和可控的氛围。在情感上,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场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关门捉贼”策略的情况,比如在团队项目中,我们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限制条件,成功地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关门捉贼,星光下的秘密,终将被揭开。”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扇紧闭的门,门后是紧张的气氛和即将展开的行动。听觉上,可能是门闩的响声和脚步声,营造出一种紧张和期待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ck the door before catching the thief”,虽然直译,但缺乏了成语的韵味和深意。
“关门捉贼”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行动描述,更是一种智慧和策略的体现。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和运用汉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欣赏其在语言表达中的灵活性和深度。
1.
【关】
(形声。从门,丱(guān)声。金文作“門”,象门里有门闩形,本象形字。小篆繁化,变成了形声字。本义:门闩)。
门闩。闩门的横木。
【引证】
《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 、 《史记·魏公子列传》-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
【组词】
关牡、 关楗、 关龠
2.
【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同本义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引证】
、 《白虎通》-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 、 《墨子·号令》-门常闭。 、 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
【组词】
门阑、 门钉、 门楔、 门吊儿、 门坎
3.
【捉】
(形声。从手,足声。本义:握,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捉,搤也。 、 《广雅》-捉,持也。 、 《世说新语·方正》-伊便能捉杖打人。 、 《左传》-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 、 《三国志》-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
【组词】
捉发、 捉秤、 捉手、 捉身、 捉船、 捉笔
4.
【贼】
(会意。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本义:残害;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贼,败也。 、 《荀子·修身》-害良为贼。 、 《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 《庄子·秋水》-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 《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毁则,坏法也。”-毁则为贼。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
【组词】
贼毫、 贼伦、 贼仁、 贼蚀、 贼义、 贼害、 贼蠹、 贼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