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2: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2:00
“三趾”字面意思是指具有三个趾头的特征。在生物学中,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前肢或后肢只有三个趾头的动物,如某些鸟类、爬行动物或哺乳动物。
“三趾”这个词源于汉语,由“三”和“趾”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趾”指的是脚趾,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发生显著的语义变化。
在一些文化中,三趾的动物可能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比如在某些原住民文化中,它们可能被视为与自然界有着特殊联系的生物。
“三趾”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独特性和稀有性,可能会激发人们对自然界多样性的好奇和敬畏。
在动物园的一次参观中,我第一次见到了一种三趾的鸟类,这让我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遥远的森林深处,三趾的精灵轻舞飞扬,它们的足迹,是自然的秘密,是时间的诗篇。”
想象一只三趾的鸟在森林中跳跃,它的足迹在落叶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这种场景可以激发丰富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三趾”可以翻译为“three-toed”,在描述动物时用法相同。
“三趾”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于日常语言,但在专业领域和特定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们准确描述生物特征,还能激发我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和尊重。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趾】
(形声。从足,止声。古所谓趾,指足,不指脚趾。脚指叫做指,趾是“止”的后起字。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诗·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 《易·贲卦》-贲其趾。 、 《易·噬嗑卦》-屦校灭趾。 、 《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 、 《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 、 左思《吴都赋》。王力注:“足趾是同义词连用,‘趾’不是足指。”-足趾之所不蹈。
【组词】
趾股、 趾踵、 趾踵相接、 趾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