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21:1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21:17:35
词汇“溘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雅和古风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溘至”进行深入分析:
“溘至”的字面意思是突然到来或迅速到达。其中,“溘”有突然、迅速的含义,“至”表示到达。
“溘”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有突然、迅速的含义,而“至”字则一直表示到达。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溘至”这个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是重要的文学形式,因此“溘至”这样的词汇在古典文学中较为常见。它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和情感变化的细腻观察和表达。
“溘至”这个词汇给人一种突然和惊喜的感觉,它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突然到来的期待和喜悦。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有机会使用“溘至”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常常能够感受到这个词汇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使用“溘至”来描绘一个美好的瞬间:
春风溘至,花开满园,
一瞬之间,世界变得如此绚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春天突然到来的画面,花朵在春风中绽放;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轻快的曲子,表达突然到来的喜悦。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uddenly arrives”或“swiftly comes”,但这些表达没有“溘至”所具有的文雅和古风韵味。
“溘至”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古典文学的魅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1.
【溘】
(形声。从水,盍(hé)声。①本义:水流。②忽然) 突然地、忽然地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离骚》。
【组词】
溘逝、 溘然长逝;溘死、 溘谢
2.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