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5:20
词汇“得不偿丧”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得”、“不”、“偿”、“丧”。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得不偿丧”字面意思是指得到的利益不足以弥补失去的损失。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有所得,但这个所得并不能抵消所失去的东西,总体上仍然是亏损的。
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某种交易或决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利,但实际上损失更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结果的不满或失望。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商业谈判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得不偿丧”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得失平衡的哲学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某种特定情境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平衡和适度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得不偿丧”这个成语体现了对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而忽视整体平衡的批判。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因为它强调了损失大于收益的情况。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决策失误或不划算的交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期的损失。例如,为了加班赚取额外的收入而牺牲了健康,这就可以用“得不偿丧”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星光点点,得不偿丧,心事谁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一堆看似有价值的物品前,但表情却是失望和疲惫,这反映了“得不偿丧”的意境。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沉重的叹息声,表达了对结果的不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gain does not offset the loss”或“the ends do not justify the mean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得不偿丧”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要全面考虑,避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损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判断。
晚登一第,则到官未满而亡,仅予随夺,得不偿丧。
1.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偿】
(形声。从人,赏声。本义:归还,赔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偿,还也。 、 《广雅》-偿,复也。 、 《左传·僖公十五年》-西邻责言不可偿也。 、 《战国策·齐策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组词】
偿债、 偿付
4.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