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5:5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5:57:08
恐龙:恐龙是指生活在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时期(约2.3亿年前至*500万年前)的一类爬行动物。它们体型巨大,种类繁多,是当时地球上的主要陆地动物。
恐龙一词源自希腊语的“deinos”(可怕的)和“sauros”(蜥蜴),最初由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在1842年提出。随着古生物学的发展,恐龙的概念和分类不断演变和细化。
恐龙在现代文化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电影《侏罗纪公园》系列、各种恐龙主题公园和玩具。它们象征着远古的神秘和力量,也激发了人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恐龙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好奇。它们巨大的体型和神秘的灭绝原因让人不禁想象那个遥远的时代。
在我小时候,恐龙玩具和书籍是我最喜欢的,它们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诗歌: 在远古的森林里, 恐龙漫步,巨影憧憧。 时光的河流, 带走了它们的辉煌。
恐龙的形象常与巨大的骨骼化石、震撼的咆哮声和茂密的史前森林联系在一起。
在不同语言中,恐龙的名称和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代表了远古巨兽的概念。例如,英语中的“dinosaur”直接反映了其希腊语词源。
恐龙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古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深深植根于现代文化和语言中。它激发了人们对远古时代的好奇和探索,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恐龙这一词汇的丰富内涵和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学对象。
1.
【恐】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恐,惧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荀子·天伦》-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 《聊斋志异·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其破璧,乃辞谢。
2.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引证】
《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易·乾》-飞龙在天。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孔子家语·执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 、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
【组词】
龙工、 龙公、 龙渊、 龙章、 龙蛇、 龙文、 龙伯、 龙沼、 龙旌凤翣、 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