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8:47
词汇“恐詟”是一个相对较为生僻的汉字词汇,主要在中文古典文献中出现。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恐詟”进行深入分析:
“恐詟”(kǒng zhé)字面意思是指因恐惧而颤抖或惊慌失措。其中,“恐”表示恐惧,“詟”则有颤抖、惊恐的含义。
在文学作品中,“恐詟”常用来形容人物在极度恐惧或紧张状态下的反应。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可能因为其较为文雅和古典。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研究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来描述特定的情感状态。
“恐詟”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频率在现代汉语中大大降低。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更为通俗易懂的词汇如“恐惧”、“惊慌”等逐渐取代了“恐詟”。
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记载中,“恐詟”常用来描述战争、灾难等极端情况下的民众反应,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恐惧情绪的认知和表达。
“恐詟”一词给人以强烈的负面情感联想,如不安、恐惧和紧张。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被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中,以传达特定的情感氛围。
由于“恐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但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或进行相关学术研究时,了解这个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恐詟”来增强描述恐惧氛围的效果,例如: “夜深人静时,风声鹤唳,心中恐詟,不知何处是归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黑暗中因恐惧而颤抖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紧张的旋律来增强“恐詟”的情感表达。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恐詟”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状态可以用“panic”(恐慌)或“terror”(恐怖)等词汇来描述。
“恐詟”作为一个古典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在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
1.
【恐】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恐,惧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荀子·天伦》-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 《聊斋志异·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其破璧,乃辞谢。
2.
【詟】
惧怕;震慑。
【引证】
《说文》-詟,失气言也。 、 《汉书·张汤传》-群臣震詟。 、 班固《东都赋》-陆詟水栗。 、 扬雄《羽猎赋》。注:“恐惧也。”-竦詟怖。 、 《汉书·项籍传》-诸将詟服,莫敢枝梧。 、 《新唐书·李密传》-决两阵之胜,噫呜咄嗟,足以詟敌,我不如公。
【组词】
詟惕、 詟敌、 詟骇、 詟惮、 詟息、 詟栗、 詟挠、 詟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