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6:15
抛物面天线是一种利用抛物面反射器来聚焦无线电波的天线。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抛物面的几何特性,将来自远处的平行波束聚焦到一点(焦点),或者将来自焦点的波束反射成平行波束。这种设计使得抛物面天线在卫星通信、雷达系统和其他无线电通信领域中广泛应用。
抛物面天线一词源于其几何形状——抛物面。抛物面是一个二维曲线,其三维形式是一个旋转抛物面。这个词在20世纪中叶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而普及。
在现代社会,抛物面天线是连接全球通信网络的重要设备。在偏远地区,它们可能是接入互联网的唯一方式。在文化上,抛物面天线有时被视为技术进步的标志。
抛物面天线可能让人联想到高科技、远程通信和全球化。对于一些人来说,它可能象征着连接和信息自由,而对于另一些人,它可能提醒着数字鸿沟的存在。
在个人生活中,抛物面天线可能用于家庭卫星电视接收或远程工作时的互联网连接。
在诗歌中,抛物面天线可以被比喻为思想的聚焦器,将远方的智慧和信息汇聚到一点。
视觉上,抛物面天线可能让人想到夜晚星空下的卫星接收器,听觉上,它可能与静电噪声或清晰的广播声音联系在一起。
在不同语言中,抛物面天线的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功能和形状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一致。
抛物面天线是一个技术性词汇,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
【抛】
(形声。本义:丢弃)。
同本义。
【引证】
唐·元稹《琵琶歌》-管儿不作供奉儿,抛在东都双鬓丝。 、 《聊斋志异·促织》-纸片抛落。
【组词】
抛漾、 抛撒、 抛撇、 抛官、 抛除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3.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4.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5.
【线】
(形声。从糸(mì),戔(jiān)声。本义:用棉麻丝毛等材料拈成的细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糸,泉声。-线,缕也。 、 《公羊传·僖公四年》-中国不绝如线。 、 《红楼梦》-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
【组词】
线儿提的、 毛线;丝线;缝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