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0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03:13
“独树”字面意思是指单独的一棵树,通常用来形容某物或某人在某个领域或环境中独自存在,与众不同。
在文学中,“独树”常用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物具有独特的风格或地位,如“独树一帜”形容某人在艺术或思想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常用来描述一个孤立的物体或场景,如“那片荒地上独树一帜”。在专业领域,如生态学,“独树”可能指一个孤立的树木种群,研究其生态适应性。
同义词中,“独特”强调与众不同,“独创”强调创新性,而“独步”则强调在某一领域无人能及。反义词则多指向普遍性和常见性。
“独树”一词源自汉语,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较为直观。随着语言的发展,其比喻意义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文化中,“独树一帜”常用来赞扬那些在艺术、文学或思想上具有独特贡献的人物。这种表达体现了对个性和创新的尊重。
“独树”一词常带有一种孤独而坚定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坚韧不拔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某个项目或作品需要独树一帜的创意,这种时候“独树”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时光的沙漠里,我是那独树,不随风倒,不随波逐流。”
视觉上,“独树”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在广阔的草原或沙漠中,一棵孤独的树矗立着。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或是鸟儿在树上鸣叫的声音。
在英语中,“独树”可以对应为“a lone tree”或“unique”,在表达独特性时,英语中常用“stand out”或“unique”。
“独树”这个词在语言中具有丰富的比喻意义,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孤立,更广泛地应用于形容个性和创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独特性和创新性。
1.
【独】
(形声。从犬,蜀声。犬性好斗,多独居,故字从犬。本义:单独;单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 、 《礼记·礼器》-君子慎其独也。 、 《礼记·儒行》-儒有特立而独行。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庄子·养生主》-天之生是使独也。 、 《楚辞·屈原·涉江》-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以捕蛇独存。 、 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君今何疾,临路独迟回。 、 宋·王安石《怀元度》-不见秘书心若失,百年衰病独登台。
【组词】
独角兕(sì)(一种独角的犀牛、 独根孤种、 独幅、 独脚腿
2.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