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0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02:05
埋声晦迹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隐藏声音和踪迹,形容人隐居或不公开露面,避免引起注意。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低调、隐秘的生活方式,不愿意在公众场合或社会活动中显露自己。
在文学作品中,埋声晦迹 常用来描述那些选择隐居的智者、高人或避世者,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政治避难、个人修养、追求精神自由等)而选择远离尘嚣。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突然消失或不再活跃在某个社交圈子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某些历史人物或社会群体的隐秘行为。
埋声晦迹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于隐逸生活的推崇和赞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描述任何形式的隐秘或低调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隐逸被视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许多文人墨客都曾表达过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埋声晦迹** 因此也承载了一种文化理想,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自由。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神秘和深邃的感觉,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传奇故事的隐士。它也让人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个人独立性的可能性。
在现代社会,埋声晦迹 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在社交媒体上突然消失的人,或者那些选择远离公众视线,专注于个人兴趣和爱好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喧嚣的都市边缘,
我埋声晦迹,
寻找一片宁静的天地,
让心灵得以休憩。
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山林中漫步,远离城市的喧嚣,只有鸟鸣和风声相伴。这样的画面和声音可以很好地诠释 埋声晦迹 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ive in seclusion" 或 "stay out of the limeligh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相似的隐秘和低调的概念。
埋声晦迹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内心平静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隐逸文化的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个人独立性的重要性。
修静恭自守,埋声晦迹。
1. 【埋】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3.
【晦】
(形声。从日,每声。本义: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晦,月尽也。 、 《论衡·四讳》-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 、 《左传·成公十七年》-陈不违晦。 、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不知晦朔。 、 清·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
【组词】
晦望、 晦景、 晦日
4.
【迹】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
【组词】
浪迹天涯;人迹、 人迹罕至;迹蹈、 迹状、 迹响
留下的印子。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蟆入草间,蹑迹披求。
【组词】
痕迹;血迹;笔迹;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