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54: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54:44
词汇“司成”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来理解和分析它。
“司成”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负责教育或考试的官员。在古代**,司成是国子监的官员,主要负责监督学生的学业和考试。
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文献中,“司成”一词可能会出现,用以指代那些负责教育和考核的官员。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几乎不再使用,但在讨论古代教育制度或历史人物时,可能会被提及。
同义词:教官、学监 反义词:学生、考生(在职责上的对立)
“司成”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从日常语言中消失,但在历史研究和文献中仍然保留其意义。
在古代**,教育和考试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司成作为负责这些活动的官员,其角色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
对于现代人来说,“司成”可能会引起一种古朴和严肃的联想,因为它与古代的教育和考试制度相关联。
由于“司成”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在学*古代**历史或教育制度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
在创作关于古代教育的故事或诗歌时,可以使用“司成”这个词来增加历史氛围。
由于“司成”与古代教育相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学堂的景象,或是古代官员严肃的讲话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司成”的词汇,但可以比较其他文化中负责教育和考试的官员或机构。
“司成”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对教育和考试的重视。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它不常出现,但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讨论中,它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1.
【司】
(指事。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从反后,意思说,与帝王“后”相对为“司”,即有司。本义:职掌,主管)。
同本义(含负责掌握、处理之意)。
【引证】
《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 、 《广雅》-司,臣也。 、 《小尔雅》。按,周官四十有一司,司者,理其事也。-司,主也。 、 《周礼·师氏》-司王朝。 、 《广雅》-司,主也。 、 《礼记·曲礼》。疏:“凡言司者,总其领也。”-曰司徒。 、 《韩非子·三守》-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 、 《韩非子·扬权》-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 宋·苏轼《教战守》-役民之司盗者,授之以击刺之术。
【组词】
各司其事;司籍、 司掌、 司方、 司铎、 司衡、 司勋、 司卫
2.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