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03:12: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03:12:32
月杪(yuè mò)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月末”,指的是一个月的最后几天,特别是指一个月的最后一天。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较为正式的书面语中。
月杪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月杪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杪”字本义为树梢,引申为末端。在古代文献中,月杪的使用较为频繁,但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其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月杪常与月圆、月缺等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有时也与节日的结束或新的开始相关联。例如,中秋节后的月杪,人们可能会感到节日的氛围逐渐消退。
月杪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终结。它可能引发人们对过去一个月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个人生活中,月杪可能是一个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时刻。例如,每到月杪,我都会回顾这个月的成就和不足,为下个月制定新的目标。
在诗歌中,月杪可以用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月杪的银辉洒满窗台,
时光的脚步悄然无声。
回首过往,岁月如梭,
展望未来,星辰依旧。
月杪的视觉联想可能是一轮明亮的月亮挂在夜空中,而听觉联想可能是夜晚的宁静和偶尔的虫鸣。
在英语中,与“月杪”对应的词汇是“end of the month”,但在文学或正式语境中,可能使用“month's end”来表达类似的文雅和正式感。
月杪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的多样性和深度。
1.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 《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 《仪礼·觐礼》-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 、 《淮南子·天文》-月虚而鱼脑减。 、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组词】
月满则亏,水满则盈、 月上半阑残、 月老冰人、 “月”字流觞、 月日、 月晕、 月影、 月满、 月王
2.
【杪】
(形声。从木,少声。本义:树枝的细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杪,木标末也。 、 《通俗文》-树锋曰杪。 、 司马相如《上林赋》-偃蹇杪颠。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杪颠、 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