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0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08:02
“形貌”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事物的外观、形状和面貌。它通常用来描述物体的视觉特征,包括其轮廓、颜色、纹理等。
在文学中,“形貌”常用于描绘人物或自然景观的外观特征,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更简单的词汇如“样子”或“外表”。在专业领域,如生物学或地质学,“形貌”可能特指生物体或地形的特定形态特征。
同义词中,“外观”和“外貌”更侧重于表面的视觉特征,而“形貌”则可能包含更多的细节和特征描述。反义词则强调与外在形象相对的内在特质。
“形貌”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形”指形状,“貌”指外观或面貌。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和《史记》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形貌”常与相面术或面相学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外貌可以反映其性格和命运。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通过观察他人的形貌来形成第一印象。
“形貌”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美丽、变化或神秘。它可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界多样性和人类多样性的欣赏,也可能引发对表象与实质关系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形貌”来描述我遇到的美丽风景或有趣的艺术作品,这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我的观察和感受。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湖水的形貌如梦似幻,波光粼粼,映照着夜空的星辰。”
结合图片,一幅描绘自然景观的画作可以很好地展示“形貌”的概念。音乐方面,轻柔的钢琴曲可能与“形貌”的柔和、优雅特质相呼应。
在英语中,“形貌”可以对应为“appearance”或“features”,但这些词汇在英语中的使用可能不如“形貌”在中文中那样强调细节和特征。
“形貌”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适用于多种语境,能够帮助我更细致地描述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一词汇对于提升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1.
【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形,象形也。 、 《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 、 《易·屯》-雷雨之动满形。 、 《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孟子》-形色天性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 《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聊斋志异·促织》-形若土狗。 、 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
【组词】
形物、 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形体,实体。
【引证】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岳潜形。 、 蔡元培《图画》-钩勒形廓。
【组词】
形寂、 形响、 形解、 有形;无形;整形;形生、 形性、 形训
2.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