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5:42
挠直为曲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直的东西挠成弯曲的形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外力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或原有形态,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违背事物的本质或原则。
在文学作品中,挠直为曲 常用来形容那些违背正义、扭曲事实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批评某人为了私利而歪曲真相。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违背原则的行为。
挠直为曲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不详,但其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批评和警示。
在文化中,挠直为曲** 强调了正直和诚信的重要性。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普遍认为保持真实和正直是基本原则,因此这个成语在教育和社会批评中经常被引用。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负面情感,联想到的是不诚实和欺骗。它提醒我在生活中要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过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挠直为曲的情况。这让我更加坚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坚持原则和真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真理的殿堂,
不容挠直为曲的阴影。
每一句誓言,
都应是光明的使者。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试图将一根直的铁棒弯曲,但最终铁棒断裂。这幅画面强化了挠直为曲的负面后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wist the truth" 或 "bend the truth",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歪曲事实。
挠直为曲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保持真实和正直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传达对不诚实行为的批评和警示。
遂使世人削方为圆,~。
1.
【挠】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挠,扰也。 、 《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挠乱百度。 、 《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挠乱国家,几危社稷。 、 《韩非子·八经》-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 、 《汉书·晁错传》-匈奴之众易挠乱也。 、 宋·苏轼《教战守》-挠以军法。
【组词】
挠乱、 挠滑、 挠正、 挠动
2.
【直】
(会意。小篆字形,从L(yǐ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正见也。 、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左传·襄公七年》-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 《书》-木曰曲直。 、 《易·说卦》-巽为绳直。 、 《礼记·月令》-先定准直。 、 吴均《与朱元思书》-争高直指。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3.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4.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