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2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24:46
潜移暗化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潜移”和“暗化”两个词组成。字面意思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并发生变化”。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非直接、非明显的影响方式,通常指人的思想、行为或*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在文学作品中,潜移暗化 常用来描述人物性格或思想的微妙变化,如在小说中描述主人公在某种环境或人际关系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原有的观念或行为模式。
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教育、文化传播或社会影响时,人们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强调长期、渐进的影响。
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或教育学,潜移暗化 可以用来描述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非显性影响。
同义词: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反义词: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立竿见影
潜移暗化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非直接、非显性影响的描述传统。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固定下来并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潜移暗化** 强调的是一种温和而持久的影响力,这与儒家文化中强调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描述媒体、教育或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潜移暗化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温和、细腻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景象。在使用这个词汇时,人们往往会感受到一种积极、正面的情感,因为它通常与正面的影响和改变相关联。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观察到朋友在长期的阅读和学*中,其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潜移暗化地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虽然不明显,但却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行为和决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潜移暗化, 润物无声细雨。 心田渐开新花, 岁月静好如初。
潜移暗化 可以联想到柔和的春风、细雨无声地滋润大地,或是轻柔的音乐缓缓渗透心灵。这些视觉和听觉的联想都强调了一种温和而持久的影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influence subtly" 或 "gradually change",但这些表达没有形成固定的成语,因此在表达的深度和韵味上可能不如汉语的 潜移暗化。
潜移暗化 这个成语在描述非直接、非显性影响时非常有用,它强调了影响的过程和结果,而不仅仅是结果本身。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1.
【潜】
(形声。本义: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没水以涉曰潜。-潜,涉水也。 、 《易·乾龙》-潜龙。 、 《诗·小雅·正月》-潜虽伏矣。 、 曹植《情诗》-游鱼潜绿水。 、 《书·洪范》-沈潜相克。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潜龙腾渊。
【组词】
潜水
2.
【移】
(形声。从禾,多声。本义:移秧)。
同本义。泛指移植。
【引证】
《说文》。徐灏注:“戴氏侗曰:‘移,移秧也。凡种稻必先苗之而移之,迁移之义取焉,别作。灏按:禾苗茂密乃移种之。’”-移,禾相倚移也。
【组词】
移花、 移根、 移种,移莳
3.
【暗】
(形声。从日,音声。本义:昏暗)。
同本义。与“明”相对。
【引证】
《说文》-暗,日无光也。 、 《论衡·说日》-日中光明,故其出入时光暗,故大。 、 蔡元培《图画》-体之感何自起?曰,起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
【组词】
昏暗、 暗中摸索
4.
【化】
用掉、耗费。 同: 花
【组词】
化钱、 化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