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4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43:36
“只手擎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单手托起天空,比喻力量极大或承担极其重大的责任。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体的非凡能力和巨大责任。
在文学作品中,“只手擎天”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领导者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担当。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的能力或责任心。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领导力培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领导者的责任和能力。
同义词:力挽狂澜、独木难支、一柱擎天 反义词:无能为力、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力挽狂澜”强调在危机中挽救局面,“独木难支”强调单个力量的不足,“一柱擎天”则强调支撑全局的能力。
“只手擎天”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神话传说,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用以形容人的非凡能力和重大责任。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对领导者的期望。它强调了个体在社会和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这个成语给人以力量和希望的联想,它激发人们对英雄和领导者的敬仰,同时也激励人们承担责任,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见证一位老师在教育危机中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勇气稳定了局面,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只手擎天”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只手擎天,撑起了希望的天空,在风雨中,我们看到了光明。”
想象一个英雄站在高山之巅,单手托起天空的画面,或是听到一首激昂的音乐,都能让人联想到“只手擎天”的场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ngle-handedly saving the day”或“bearing the weight of the world on one's shoulder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意义。
“只手擎天”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形象性,也反映了人类对英雄和领导者的普遍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
先生真只手擎天者也。
1.
【只】
(指事。小篆字形。上为“口”,下面两点表示气向下。本义:句末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终结或感叹。
【引证】
《诗·鄘风·柏舟》-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擎】
举。
【引证】
明·李渔《亲情偶寄·种植部》-与翠叶并擎。
【组词】
擎赍、 擎奇、 擎拳、 众擎易举
执持。
【引证】
李贺《送秦光禄北征诗》-今朝擎剑去,何日刺蛟回?
4.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