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4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49:14
“口重”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来形容食物的味道偏咸,即盐分较多。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描述菜肴或食品的口味,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人们常常用“口重”来形容那些盐分较高的食物。
在不同的语境下,“口重”的使用有所不同:
“口重”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口”(指口味)和“重”(指程度深)组合而成。在汉语中,“重”常常用来形容程度深,如“重口味”、“重金属”等。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增加,“口重”的使用频率可能会有所变化。
在*,尤其是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和历史原因,人们惯于食用盐分较高的食物,因此“口重”在这些地区更为常见。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现代社会开始提倡低盐饮食,减少“口重”的食物。
对于喜欢咸味的人来说,“口重”可能带有一定的正面情感,而对于追求健康或不喜欢咸味的人来说,“口重”可能会引起不适或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某人因为健康原因需要减少盐分摄入,他们可能会特别注意避免“口重”的食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口重的世界里,寻找一丝清淡的慰藉。”
视觉上,“口重”可能让人联想到深色的、浓稠的菜肴;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人们在品尝咸味食物时的咂嘴声。
在不同文化中,对食物咸度的接受程度不同。例如,地中海饮食强调食物的天然风味,可能对“口重”的食物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口重”这个词汇在描述食物口味时非常实用,它不仅反映了个人口味偏好,也与健康饮食观念紧密相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口重”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对食物口味的评价。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