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9: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9:08
志愿军:字面意思是指自愿参加某种军事行动或组织的军队,通常不接受国家正式的军事编制,而是由志愿者组成,为了特定的目标或理想而战。
志愿军一词源于“志愿”和“军”两个词的组合,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欧洲,用以描述那些自愿参加战争的非正规军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特别是在描述那些为了理想或特定目标而自发组织的军事力量时。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志愿军往往与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和民族主义紧密相关。例如,在**的历史中,志愿军在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了民族英雄的象征。
志愿军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崇高和悲壮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和坚定的信念。它激发了人们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
在我的生活中,志愿军这个词让我想起了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们。他们的故事激励我在面对个人挑战时也要展现出同样的勇气和决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志愿军”:
志愿军的旗帜在风中飘扬, 他们的脚步坚定,心怀理想。 为了正义,他们无畏前行, 在历史的篇章中,留下永恒的光芒。
视觉联想:想象一群身穿简单军装的年轻人,手持简陋的武器,但眼神坚定,准备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战。 听觉联想:听到军号声和战鼓声,伴随着志愿军整齐的步伐声,传达出一种庄严和决心。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志愿军”可能有不同的对应词汇,但其核心意义——自愿参加的军事力量——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volunteer army”或“irregular forces”。
志愿军这个词在我对语言的理解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它不仅代表了军事历史的一部分,也象征了人类对理想和正义的追求。在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提醒我要有勇气面对挑战,并为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1.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
2.
【愿】
(形声。从页(xié),原声。古时“愿、願”各有本义。“愿”义为谨慎,“願”义为“大头”) 谨慎;老实,质朴。
【引证】
《说文》-愿,谨也。 、 《周书·谥法》-思厚不爽曰愿。 、 《韩非子·诡使》-无利于上谓之愿。 、 《书·皋谟》。郑注:“谓容貌恭正。”-愿而恭。 、 《考工记·弓人》-则莫能以愿中。 、 《周礼·大司寇》-上愿纠暴。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组词】
愿恭、 愿款、 愿法、 愿敏、 愿婉、 愿懿、 愿民
大头。
【引证】
《说文》-願,大头也。从頁,原声。宋公孙願绎字硕父。
3.
【军】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军,圜围也。 、 《广雅》-军,围也。 、 《国语·晋语》-军于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