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5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57:56
殊方异域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殊方”和“异域”两个词组成。其中,“殊方”指的是不同的方向或地方,“异域”则指的是外国或外地的意思。整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形容非常遥远或不同寻常的地方,通常用来指代那些与自己所在地方文化、*俗、语言等完全不同的地方。
在文学作品中,“殊方异域”常用来描绘那些充满神秘色彩或未知的远方,如古代诗人对边疆或外国的描述。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描述旅行经历或对外国文化的介绍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国际关系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指代那些具有独特文化或政治体系的国家或地区。
同义词:天涯海角、远方异国、异邦他乡 反义词:故土、家乡、本土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地点或文化差异时,各有其细微的语义差别。例如,“天涯海角”更强调极端的距离,而“殊方异域”则更侧重于文化和地理的差异。
“殊方异域”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文学和学术语境中仍然保留其原有的意义和韵味。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对于“殊方异域”的认知往往带有神秘和浪漫的色彩。这种认知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山海经》中对各种奇异国度的描述。
这个词汇常常带有一种探险和好奇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未知的世界和丰富的文化体验。它激发了人们对于探索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有机会旅行到一些文化迥异的国家,使用“殊方异域”来形容这些地方,可以增加描述的深度和情感色彩。
在创作一首诗或一个故事时,可以利用“殊方异域”来构建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背景,增加作品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一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地方,如印度的泰姬陵、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等,这些都能很好地体现“殊方异域”的概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oreign lands”或“distant shores”,它们在表达上与“殊方异域”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地理和文化上的差异。
通过对“殊方异域”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描述文化和地理差异时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反映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如何恰当地使用这个词汇,以增强我的语言表现力。
故虽有峻山巨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峰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
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慕化称臣。
1.
【殊】
(形声。从攴(è),朱声。小篆字形。攴,分解后剩下的骨头。隶变为“歹”。本义:斩首,断其首身而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殊,死也。 、 《汉书·高帝纪》。注:“斩刑也。”-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 《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
2.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3.
【异】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玉篇》-异,怪也。 、 《广韵》-异,奇也。 、 《列子·杨朱》-何以异哉。 、 左思《魏都赋》-异乎交益之士。 、 《战国策·赵策》-妇人异甚。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产异蛇。 、 唐·柳宗元《三戒》-觉无异能。 、 宋·王安石《伤仲永》-父异焉。
【组词】
异疾、 异形
4.
【域】
(形声。从土,或(yù)声。土,表示疆土。“域”本作“或”,与“国”同义。“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为会意字。本义:疆界,疆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或者,封也,国者,邦也:天子诸侯所守土为域,所建都为邦。-域,邦也。 、 《汉书·韦元成传》。注:“谓封邑也。”-以保尔域。 、 《诗·商颂·玄鸟》-正域彼四方。 、 《汉书》-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
【组词】
域野、 域内、 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