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5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53:19
惹祸招灾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或言语引起麻烦或灾难。基本含义是指某人的行为或言语不慎,导致自己或他人陷入困境或遭受不幸。
惹祸招灾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行为后果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惹祸招灾** 强调了个人行为对自身和他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谨慎和自我约束的重视。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一种警示和责备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因轻率或鲁莽而导致的后悔和不幸。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过朋友因为不慎的言论惹祸招灾,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在诗歌中,可以将 惹祸招灾 融入描述自然灾害的诗句中,如:“狂风肆虐,惹祸招灾,大地颤抖,生灵涂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的画面,如洪水、火灾等,这些都可以与 惹祸招灾 的意象相联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bring trouble upon oneself" 或 "court disast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相似。
惹祸招灾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它不仅传达了行为后果的重要性,还强调了谨慎和自我约束的价值观。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莫刚直,休豪迈,于身无益,惹祸招灾。
本是那驴骡里出弩骀,少教训,欠丁揌,~。
1.
【惹】
(形声。从心,若声。本义:招引)。
同本义。
【引证】
何逊《九日侍宴乐游苑》-春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组词】
惹口面、 惹邪、 惹起、 惹口舌
2.
【祸】
(形声。从示,楇(kuā)声。本义:灾祸,祸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禍,害也。神不福也。 、 《周礼·掌客》-禍灾杀礼。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禍兮福所倚。 、 《荀子·天论》-逆其类者谓之禍。 、 《论衡·累害》-来不由我,古谓之祸。 、 《韩非子·大体》-鱼无失水之祸。 、 《韩非子·十过》-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 《战国策·赵策》-近者祸及身。 、 《淮南子·人间训》-不能为祸。 、 明·魏禧《大铁椎传》-祸且及汝。 、 《资治通鉴》-祸至无日。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文人画士之祸。 、 《广东军务记》-祸及枯骨。
【组词】
祸基、 祸不旋踵、 祸至无日、 祸中有福
3.
【招】
(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招,手呼也。 、 《楚辞·招魂序》-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 《史记·项羽本纪》-招樊哙出。 、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组词】
招迎、 招求、 招招、 招诱、 招护、 招应
4.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