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1:42
词汇:“多义词”
“多义词”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含义,这些含义可能相互关联,也可能完全不同。多义词的存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得同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传达不同的信息。
在文学中,多义词常被用来创造双关语或隐喻,增强文本的深度和趣味性。在口语中,多义词的使用可以体现说话者的机智和语言的灵活性。在专业领域,多义词可能需要特定的定义来避免歧义。
同义词:同音词、近义词 反义词:单义词
多义词的词源通常与其最初的意义相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使用和社会的发展,词义可能会扩展或转变。
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多义词的意义可能会发生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认知的变迁。
多义词可以引发复杂的情感反应和联想,因为它们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激发好奇心或混淆。
在日常生活中,多义词的使用可以增加交流的趣味性,但也需要注意语境以避免误解。
在诗歌中,多义词可以用来创造多层次的意义,增强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多义词可以与特定的视觉图像或声音联系起来,创造出独特的感官体验。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多义词的存在和使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反映了各自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多义词是语言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体现,它们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理解和正确使用多义词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和丰富性。
1.
【多】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 、 《尔雅·释诂》-多,众也。 、 《诗·邶风·旄丘》-何多日也。 、 《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与为多焉。 、 《荀子·致仕》-宽裕而多容。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组词】
多次;多分、 多士、 多感、 多口、 多般、 多口可、 多花、 多许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3.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