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2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26:53
“下得去”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有两种含义:
“下得去”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于对空间位置的描述,后逐渐引申到心理和情感层面。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多用于描述物理空间上的移动,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逐渐丰富和抽象化。
在中国文化中,“下得去”常与坚韧、忍耐等品质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忍耐和适应性的文化特点。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关于挑战和适应的,可能会联想到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和勇气。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关于是否“下得去”某个决定的思考,比如在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心下得去,梦回那片熟悉的田野。”
结合图片,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勇敢地攀登山峰或潜入深海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激励人心的音乐,象征着克服困难的决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n handle”或“can bear”,但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下得去”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是一个多功能的表达,既可以描述物理行动,也可以表达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对于理解和表达中文中的复杂情感和行为非常有帮助。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3.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1. 【下得去嘴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