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9:48
折槛(zhé kǎ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折断门槛。在古代,折槛常用来比喻坚决谏诤,不畏权贵,即使受到严厉的惩罚也不退缩。这个词汇来源于历史典故,如汉代朱云折槛的故事,朱云因直言进谏而被下令斩杀,但他坚决不屈,最终被他的忠诚和勇气所感动,赦免了他,并下令保留折断的门槛以示纪念。
折槛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忠臣义士的刚直不阿,如在历史小说、古代诗词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特定的历史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折槛作为一个典故词汇,常被用来分析和讨论古代忠臣的形象和行为。
同义词:刚直、忠贞、不屈、直言、谏诤 反义词:阿谀、奉承、退缩、屈服、顺从
折槛的词源直接关联到古代的历史,特别是忠臣朱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泛指那些不畏强权、勇于直言的人。在语言的演变中,折槛从一个具体的历史词汇,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折槛象征着忠诚和勇气,是对抗不公和权贵的象征。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坚持正义,不畏艰难。
折槛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和赞扬,因为它代表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抗不公的勇气。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历史上的忠臣形象,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折槛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坚持真理和正义,不畏强权——是每个人在面对挑战时可以借鉴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折槛之风,吹过千年, 忠魂不散,直指苍天。
折槛的视觉联想可能是一个古代宫殿的门槛被折断的场景,听觉联想可能是历史剧中的忠臣慷慨陈词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或概念可能包括“直言不讳”、“勇敢的谏言者”等,但具体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会有所不同。
折槛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忠臣的形象,也激励着现代人在面对不公时保持勇气和正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1.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
2. 【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