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6: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6:34
听政:字面意思是指听取政务,通常指君主或高级官员在朝廷或政府中听取下属官员的报告、建议和决策,以便管理和指导国家事务。
听政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周礼》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体制下,听政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
在**古代,听政是君主或高级官员的重要职责,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现代社会,听政的概念仍然存在,但更多地体现在民主制度下的政府运作,如议会听证会等。
听政一词给人以庄重、权威的印象,联想到古代宫廷的严肃氛围和现代政府的决策过程。它让人想到责任、权力和治理。
在现实生活中,听政的概念可以应用于各种组织和团队的管理,如公司领导定期听取部门汇报,学校校长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等。
在诗歌中,可以将听政融入描述古代宫廷的场景:
金銮殿上晨光稀, **听政日初曦。 文武百官齐列队, 国事家事共商议。
视觉联想:金碧辉煌的宫殿,严肃的官员,厚重的历史感。 听觉联想:古代宫廷的钟声,官员的汇报声,**的决策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uling”或“governing”,但这些词汇更侧重于统治和管理的概念,而不像“听政”那样强调听取和决策的过程。
听政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政治行为,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政治体制下的治理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语言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政】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政,正也。 、 《论语·有政》马注-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 《墨子·天志上》-必从上之政下。 、 清·秋瑾《致琴文书》-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
【组词】
正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