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2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22:07
“楞劲”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做事时的一种执着、不屈不挠的态度,有时也带有一点固执或不灵活的意味。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硬朗的劲头”或“刚强的力量”。
在文学作品中,“楞劲”可能用来描绘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如“他带着一股楞劲,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用来形容某人过于固执,不听取他人意见,如“他做事总是带着一股楞劲,不愿意变通。”在专业领域,如体育或军事训练中,“楞劲”可能被用来赞扬**员或士兵的顽强精神。
同义词:固执、坚韧、顽强、不屈 反义词:灵活、变通、妥协、软弱
“楞劲”一词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由“楞”(形容词,意为直、硬)和“劲”(名词,意为力量、劲头)组合而成。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但在某些方言或特定语境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文化中,坚韧不拔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楞劲”在某些情况下是被赞扬的。然而,在强调团队合作和灵活变通的社会环境中,过于固执的“楞劲”可能会被视为一种缺点。
“楞劲”这个词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复杂的,一方面它代表着坚持和勇气,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暗示着缺乏灵活性和过度执着。在联想上,我可能会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同事,他对工作的楞劲让人印象深刻,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能坚持下去,但有时也因为过于固执而影响了团队的合作。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楞劲”:
在风雨中,他展现出了楞劲,
如同顽石,不畏岁月的侵蚀。
在视觉上,“楞劲”可能让我联想到坚硬的岩石或钢铁,而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坚定有力的脚步声或心跳声。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楞劲”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tubborn determination”或“unyielding spirit”。
“楞劲”这个词在描述人的性格和行为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既可以是一种积极的品质,也可能是一种需要平衡的特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复杂性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把握和传达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1.
【楞】
失神、发呆。
【引证】
干宝《搜神记》-班惊楞,逡巡来答。
【组词】
楞子眼、 楞楞 、 楞神、 楞然、 楞中楞、 楞柯柯
2.
【劲】
(形声。从力,巠声。本义:强劲有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劲,彊也。 、 《字林》-劲,强也。 、 《礼记·乐记》-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 、 《战国策·宋策》-夫梁兵劲而权重。 、 《列子·说符》-孔子之劲。 、 《淮南子·说林》-弓先调而后求劲。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良将劲弩守要塞。 、 《战国策》-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风力虽尚劲。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此劲敌也。
【组词】
刚劲;劲弩、 劲酒、 劲节、 劲武、 劲猛、 劲兵、 劲卒、 劲勇、 劲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