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4:36
“仰止”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抬头仰望并停止,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物的极高敬仰,以至于不敢或不愿再向前。它传达了一种敬畏和尊重的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仰止”常用来形容对英雄、圣人或伟大事物的敬仰。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庄重的场合中,它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敬意。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学中,“仰止”可能用来描述对历史人物或领袖的敬仰。
同义词中,“敬仰”强调尊敬和钦佩,“崇拜”则带有更强烈的情感和信仰成分,“尊崇”则更多用于正式和庄重的场合。反义词则表达了与“仰止”完全相反的态度和情感。
“仰止”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更多出现在文学或正式的文本中。
在**文化中,“仰止”与儒家思想中的尊师重道、敬天法祖等观念紧密相关。它体现了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仰止”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庄严和崇高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伟人、英雄或是那些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在表达对这些人物的敬意时,更加慎重和真诚。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参观历史遗迹时感受到“仰止”的情感。站在那些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古迹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类的渺小,这种体验让我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仰止”:
在星辰的指引下,我仰止,
对那无垠的宇宙,心生敬畏。
每一颗星,都是时间的见证,
我在它们的注视下,默默前行。
视觉上,“仰止”让我联想到一个人站在广阔的天空下,抬头仰望星空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夜晚的宁静,伴随着微风和远处偶尔传来的虫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ok up to”或“hold in high esteem”,虽然它们传达了敬仰的情感,但“仰止”这个词在中文中带有更强烈的视觉和情感色彩。
通过对“仰止”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敬仰和尊重时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表达对伟大人物或事物的敬意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深的情感表达。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运用这样的词汇,以增强我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2.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