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4:17
恚骂: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恚”意为愤怒、怨恨,“骂”意为责骂、咒骂。结合起来,“恚骂”指的是因愤怒或怨恨而进行的责骂或咒骂。
在文学作品中,“恚骂”常用于描述人物因极度愤怒而对他人进行的激烈言语攻击。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骂人”、“责骂”等更为通俗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更深入地探讨“恚骂”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同义词:责骂、咒骂、辱骂、痛骂 反义词:赞美、表扬、称赞、夸奖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强弱,例如“咒骂”可能带有更强烈的诅咒意味,而“责骂”则更多指向教育和纠正。
“恚”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怨恨、愤怒。“骂”字则更早,源自古代的口头攻击行为。随着语言的发展,“恚骂”逐渐成为一个固定搭配,用来描述因愤怒而产生的言语攻击。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因此“恚骂”被视为不文明的行为。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律的完善,公开恚骂他人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恚骂”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冲突和紧张的氛围。它可能引发人们对暴力言语的反思,以及如何在愤怒时保持冷静和理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恚骂他人,即使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也应该寻找更为平和的解决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将“恚骂”作为一种情感的宣泄,例如:
心中的火焰熊熊燃烧,
化为言语的利剑,恚骂不止。
想象一个愤怒的人在街头大声恚骂,周围的人纷纷避开,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尖锐的争吵声和紧张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对于“恚骂”的接受度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公开恚骂可能会被视为侵犯个人权利,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自我克制和避免冲突。
“恚骂”这个词提醒我们在愤怒时保持冷静,寻找更为建设性的沟通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这类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1.
【恚】
(形声。从心,圭声。本义:怨恨,愤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恚,恨也。 、 《广雅·释诂二》-恚,怒也。 、 《战国策·齐策三》-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 、 《管子·地员》-恚目。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恚而语女曰。 、 《明史》-懋卿恚甚。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承畴大恚。
【组词】
恚碍、 恚忌、 恚忿、 恚责
愤怒地,生气地;发怒地。
【引证】
《汉书》-舍人恚曰:“朔擅诋欺天子从官”。
2.
【骂】
(形声。从吅&X({xuān}),马声。吅,喧闹声。本义:用粗语或恶意的话侮辱人)。
同本义。
【引证】
《世说新语·方正》-对子骂父。 、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群怪聚骂。 、 《史记·魏公子列传》-窃骂侯生。
【组词】
斥骂、 咒骂、 笑骂、 辱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