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50: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50:04
椎心顿足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手捶打胸膛,用脚跺地。这个成语形容极度悲痛或悔恨的样子。
在文学作品中,椎心顿足 常用来描绘人物因极度悲痛或悔恨而表现出的激烈情感反应。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深刻的情感体验时,人们可能会引用这个成语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批评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情感表达。
同义词:痛心疾首、悲痛欲绝、悔恨交加 反义词:心花怒放、喜出望外、乐不可支
椎心顿足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描述极端的情感反应。
在文化中,椎心顿足 这个成语体现了对情感表达的重视,尤其是在面对重大损失或悔恨时的情感宣泄。这种表达方式在传统文学和戏剧中常见,反映了人对情感深度的认识和表达。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刻的悲伤和悔恨。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重大打击面前无法自控的人,他们的情感如此强烈,以至于需要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一位朋友因为一次重大的失误而椎心顿足,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个成语所传达的情感强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我椎心顿足, 悔恨的泪水,如雨落下。 往昔的错误,如影随形, 心中的痛楚,无法言说。
视觉上,椎心顿足 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极度悲痛中捶打胸膛和跺脚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伴随着沉重的脚步声和沉闷的捶打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beat one's breast" 或 "stomp one's feet",但这些表达在情感强度和文化内涵上与 椎心顿足 有所不同。
椎心顿足 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在极端情感状态下的行为反应,它在文学和日常表达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语言在传达情感深度方面的重要性。
吾尝纵览本朝入主中夏以来二百余年之往事,若者为失机,若者为养痈,若者为种祸,若者为激变,每一循省未尝不椎心顿足,仰天而长恸也。
1.
【椎】
椎骨。
【引证】
《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脊节谓之椎。”-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组词】
胸椎;腰椎
锥(锥属植物)的古称。
【引证】
《集韵》-椎,木名。似栗而小。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顿】
(形声。从页(xié),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顿,下首也。 、 《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二曰顿首。
【组词】
顿颡、 顿筑、 顿头、 顿膝
4.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