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9:36
“旷若发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事物突然变得清晰明了,就像蒙蔽的眼睛突然睁开一样。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某个困惑或模糊的状态下,突然间理解了某个问题或概念,感到豁然开朗。
在文学作品中,“旷若发蒙”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困惑和探索后,终于找到了答案或理解了某个深奥的道理。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在学*或工作中突然领悟了某个难题。在专业领域,如哲学、心理学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对复杂理论的深刻理解。
同义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反义词:迷惑不解、茫然无知、一窍不通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理解状态的变化时各有细微差别,但都与“旷若发蒙”有着相似或相反的含义。
“旷若发蒙”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突然理解状态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旷若发蒙”常常与教育、学和智慧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理解的渴望,是文化中重视思考和领悟的体现。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它象征着智慧的开启和困惑的解除。在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自己在学*或生活中经历的那些突然领悟的时刻,这些时刻往往伴随着喜悦和成就感。
在我的学*经历中,有一次在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我感到非常困惑。经过反复思考和尝试,我突然间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旷若发蒙,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思绪如潮涌,忽有一线光,旷若发蒙中。”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亮大地;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清晨的鸟鸣,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和新的理解的诞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uddenly see the light”或“have an epiphany”,它们都表达了突然理解或领悟的意思,但在文化和语境上有所不同。
“旷若发蒙”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理解状态的变化,还蕴含了人们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那些突然领悟的时刻。
闲者此游,喜欢无量,登芒济河,旷若发蒙。
忽奉手笔,~。
1.
【旷】
(会义兼形声。从日,广声。本义:光明;明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旷,明也。 、 《玉篇》-旷,光明也。 、 《庄子·天地》-此人谓照旷。 、 《后汉书》-旷若发矇。
【组词】
旷旷
2.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3.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4.
【蒙】
蒙古
【组词】
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