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1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16:54
“徉长而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悠闲地、从容不迫地离开。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离开时的态度从容,不慌不忙,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徉长而去”常用来描绘人物的高洁品格或超脱世俗的态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人离开时的从容态度时,仍可使用。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适用,因为它更多地属于文学和日常语言的范畴。
“徉长而去”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从容不迫、超然物外生活态度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艺术语境中仍被保留和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从容不迫、超然物外的态度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格。因此,“徉长而去”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物时,往往带有一定的褒义色彩,反映了社会对这种生活态度的推崇。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宁静和超脱。它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在山水间悠然自得的画面,以及他们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宁静的下午,看到一位老人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然后徉长而去,那种从容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微露,他徉长而去,留下一串轻柔的足迹,在时光的长河中渐渐淡去。”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文人漫步在竹林中的画面,背景音乐可以是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超脱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alk away nonchalantly”或“leave with a sense of ease”,但这些表达没有“徉长而去”那种深远的文化内涵和诗意。
“徉长而去”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离开的方式,更蕴含了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提升文学素养。
来兴儿道:‘你烧不烧随你,交与你,我有勾当去了。’说着,扬长而去了。
说毕,~,众人苦留不住。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二回)
1. 【徉】 假装,诈伪 同: 佯
2.
【长】
老,年高。
【引证】
《广雅》-长,老也。 、 《孟子》。注:“年长也。”-不挟长。 、 《庄子》-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 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 《国语》-齐侯长矣。
【组词】
长艾、 长没
年长,年龄较大。
【引证】
明·魏禧《大铁椎传》-长子灿七岁。 、 《醒世恒言》-弟辈衣食自足,不消兄长挂念。
【组词】
长君、 长德、 长贤、 长主、 长宾、 长年、 长郎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