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3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35:33
片甲不存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一片甲胄都不留下”,比喻事物被彻底摧毁或消灭,没有任何残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战争或灾难后的惨状,或者比喻某种力量或势力的完全消失。
在文学作品中,片甲不存 常用于描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如“战火过后,村庄片甲不存”。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任何被彻底摧毁的情况,如“他的事业一夜之间片甲不存”。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战场上的情况。
同义词: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一扫而空 反义词:完好无损、毫发无伤、安然无恙
片甲不存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战争中甲胄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战争,而是可以用来形容任何被彻底摧毁的情况。
在文化中,战争和灾难常常被用作比喻,片甲不存** 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反映了人们对破坏和毁灭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感觉,因为它描绘的是一种彻底的毁灭。它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自然的无情以及人生的无常。
在个人生活中,片甲不存 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彻底失败或崩溃的情况,比如一次失败的商业投资或一段破裂的关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刀,青春片甲不存,唯余心中一抹淡淡的忧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废墟的景象,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只有破败和荒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呼啸,或是远处传来的哀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not a trace left" 或 "completely obliterat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彻底毁灭的含义是相似的。
片甲不存 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彻底毁灭的景象,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反映了人类对破坏和毁灭的深刻认识。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彻底变化和挑战。
我夫差收楚服越……昨遣太宰先领一枝军支,与齐战于艾陵之上,杀得他片甲不存。
乘其不备,人衔枚,马摘辔,暗劫营寨,杀彼~,方知我等利害。
1.
【片】
指有图像、景物或录有声音的片子。
【组词】
唱片儿、 画片儿、 相片儿、 影片儿
2.
【甲】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组词】
莩甲;甲坼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