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8: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8:40
手套:一种穿戴在手上的物品,通常由布料、皮革、橡胶或其他材料制成,用于保暖、保护手部或提供操作上的便利。
手套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英语的“glof”,意为“握拳”,后来演变为指代包裹手的物品。在中世纪,手套是贵族的象征,常作为礼物赠送,以显示地位和尊重。
在某些文化中,手套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例如,在婚礼上,新娘可能会戴手套以增加仪式感。在政治场合,脱下手套可能意味着准备进行激烈的辩论或战斗。
手套常常让人联想到温暖、保护和关怀。在寒冷的冬日,一双温暖的手套可以带来舒适和安全感。
在冬季,我总是记得戴手套,以免手指冻伤。有一次,我忘记带手套,结果手指冻得几乎失去知觉。
在诗歌中,手套可以象征着隐藏的情感或未说出口的话语:
她的手套藏着秘密,
指尖的温度,心中的谜。
冬日的风,吹不散,
那层层的温柔,那层层的思。
手套的视觉联想可能是柔软的皮革、温暖的羊毛或鲜艳的颜色。听觉上,可能是手套在寒冷空气中摩擦的声音,或是戴上手套时的轻微沙沙声。
在不同文化中,手套的用途和象征意义各异。例如,在日本的传统婚礼中,新娘可能会戴白色手套,而在西方,手套可能与骑士精神和荣誉联系在一起。
手套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实际的穿戴物品,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手套的多重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套】
(会意。从大,从长。套在外面的东西比被套者要大、长。本义:罩在外面的东西)。
地势弯曲的地方。常作地名用字。
【引证】
《新五代史》-明宗战胡卢套、杨村,为梁兵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