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22:5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22:56:08
偿责: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承担责任并进行补偿。它通常指的是在犯错或造成损害后,个体或组织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弥补或赔偿。
偿责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偿”(补偿)和“责”(责任)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分别有其独立的含义,现代汉语中结合使用,形成了“偿责”这一复合词。
在许多文化中,偿责被视为一种道德和法律上的要求,强调个人或组织在造成损害后应承担的责任。在社会背景中,偿责也与诚信、公正等价值观相关联。
偿责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严肃和正式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责任感和正义感。它也可能引发对错误行为后果的反思和警惕。
在个人生活中,偿责可能体现在对家庭成员、朋友或同事的承诺和责任上。例如,如果因为疏忽导致朋友受伤,需要进行道歉和补偿。
在诗歌中,可以将“偿责”融入到描述个人成长和自我反省的诗句中:
在错误的阴影下,我学会了偿责, 用真诚的心,弥补过往的裂痕。
偿责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的场景,法官的锤声,以及严肃的对话和协议。视觉上,可能与法律文件、合同等正式文书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中,偿责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可能对应“accountability”和“compensation”等词汇,强调责任和赔偿的双重含义。
偿责是一个在法律、道德和个人行为中都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涉及到责任承担,还涉及到对错误行为的纠正和弥补。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偿责”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责任感和诚信度。
1.
【偿】
(形声。从人,赏声。本义:归还,赔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偿,还也。 、 《广雅》-偿,复也。 、 《左传·僖公十五年》-西邻责言不可偿也。 、 《战国策·齐策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组词】
偿债、 偿付
2.
【责】
欠别人的财物 同: 债
【引证】
《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听称责以傅别。 、 《左传·昭公二十年》-薄敛已责。 、 《管子·轻重乙》-使无券契之责。 、 《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博言负责数百万。 、 《书·金滕》-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 《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 《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汉书·高帝纪上》-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