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0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07:42
公审:指公开审理案件,特别是在法庭上对犯罪嫌疑人的审判过程向公众开放,允许公众旁听。这种做法旨在增加司法透明度,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并接受社会监督。
公审一词源于汉语,由“公”和“审”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公开审理案件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以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审的概念和实践在不同文化和法律体系中有所演变,但其核心目的始终是确保司法的公开和公正。
在许多文化和社会中,公审被视为司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建立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在一些国家,公审还被用来展示政府的透明度和法治精神。
公审一词可能引起人们对正义、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的积极联想。它也可能唤起对历史上的重大审判的记忆,如政治审判或名人案件,这些往往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在个人生活中,公审的概念可能与对法律和正义的信仰相关。例如,一个人可能参与旁听公审,以了解司法程序并支持透明度。
在诗歌中,公审可以被用来象征正义和透明度:
在公审的阳光下, 真相如水晶般透明, 正义的剑, 斩断黑暗的阴影。
公审可能与法庭的图像、法官的法槌声和旁听者的低语声相关联。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公审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公审的概念和实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国家,公审可能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和媒体曝光,而在其他国家,公审可能更加注重法律程序的严格性和保密性。
公审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司法程序的一部分,还体现了对正义和透明度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公审这一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法律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分析公审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审】
(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同本义。
【引证】
《荀子·非相》-审,谓详观其道也。 、 《吕氏春秋·察传》-闻而审,则为福矣。 、 《吕氏春秋·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组词】
审时、 审物、 审形、 审决、 审机而行、 审别、 审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