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2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22:55
儒生:字面意思是指学*儒家经典的学者或学生。基本含义是指那些接受儒家教育,遵循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的人。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儒生常被描绘为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物,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被视为儒生的典型。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儒生一词较少使用,更多地出现在历史或文化讨论中。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哲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儒生是研究儒家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对象。
同义词:士人、学者、文人 反义词:武夫、粗人、野人
词源:儒生一词源于儒家学派,最早见于《论语》等儒家经典。 历史演变:随着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主导地位,儒生成为社会精英的代名词,但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这一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
文化意义:儒生在传统文化中代表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和道德标准,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维护者。 社会影响:儒生的形象和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情感反应:儒生一词给人以正直、博学和有修养的正面印象。 联想:联想到古代的书院、经典文献和传统礼仪。
经历或故事:在参观古代书院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儒生的学*氛围和他们对知识的追求。
诗歌:
古道儒生影,书香满院庭。
修身齐家志,治国平天心。
视觉联想:联想到古代书院的景象,儒生们端坐在书桌前,认真研读经典。 听觉联想:联想到古代书院的诵读声和讨论声。
对应词汇: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学者”或“哲学家”。 使用情况:在不同文化中,学者或哲学家也有类似的追求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形象。
理解:儒生一词不仅代表了古代学者的形象,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重要性:在学*和理解**传统文化时,儒生这一词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1.
【儒】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引证】
《说文》-儒,术士之称。 、 《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 《论衡·超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 《墨子·非儒下》-儒浩居而自顺者也。 、 《周礼·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 、 《礼记·儒行》-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
【组词】
儒师;儒仙
2.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