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9:52
词汇“[左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较为古雅或特定的词汇。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左谏”字面意思是指在古代朝廷中,官员向君主提出批评或建议,通常是指在正式场合之外,私下或非正式地提出的意见。这里的“左”可能指的是非正式或次要的位置,而“谏”则是指劝谏、建议。
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左谏”可能出现在描述官员忠诚、敢于直言的语境中。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古代政治制度或历史**时可能会被提及。
“左谏”的词源可能与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礼仪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历史或文学作品中仍然可以找到其踪迹。
在传统文化中,敢于直言的官员被视为忠诚和有道德的象征。因此,“左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对于忠诚和直言的文化价值观。
提到“左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忠臣的形象,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勇敢提出批评和建议的场景。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正义和勇气的正面情感。
由于“左谏”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历史或文学时,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政治。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左谏”来描绘一个忠臣向君主提出重要建议的场景,以此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深度。
结合古代宫廷的图像或音乐,可以更好地营造出“左谏”的氛围,让人们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古代忠臣的忠诚和勇气。
由于“左谏”是一个特定于**古代文化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在表达类似概念时的差异。
“左谏”作为一个反映古代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对于理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这个词汇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以及这些传统如何影响现代社会。
1.
【左】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手的象形。本义:辅佐,从旁帮助 同: 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作“佐”。-左,手相左助也。 、 《易·象上传》-以左右民。 、 《虞书》-予欲左右有民。 、 《诗·商颂·长发》-实左右商王。 、 《周礼·士师》-以左右刑罚。 、 《礼记·檀弓》。注:“谓扶持之。”-左右就养无方。 、 《易·泰》-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 《后汉书·殇帝纪》-朕且继礼左助听政。
2.
【谏】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谏,证也。 、 《楚辞·七谏序》-谏者,正也。 、 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 《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掌谏五恶。 、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谏不从。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周礼·地官》-保氏常谏王恶。 、 《战国策·赵策》-大臣强谏。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 、 诸葛亮《出师表》-忠谏之路。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为拒谏。
【组词】
谏阻纳质、 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