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2: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2:46
“恤民”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关心和体恤民众的生活和疾苦。它强调的是统治者或领导者对普通百姓的关怀和保护,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
在文学作品中,“恤民”常常用来描述君主或官员的仁政,如“明君恤民如子”。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政治演讲或新闻报道中,它经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关心民生的政策或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恤民”可能被用来分析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同义词中,“体恤”更侧重于理解并减轻他人的困难,“关怀”则更多指情感上的关注和支持。反义词则表达了完全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恤民”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尚书》等古代文献,用以描述古代君王的仁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恤民是衡量一个君主或官员德行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被用来评价政府或领导者的行为是否符合民意和民需。
提到“恤民”,我联想到的是温暖和关怀的情感,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这个词让我想到那些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的领导者和政策。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一个社区服务项目,我们团队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恤民,比如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心理支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恤民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恤民”:
春风拂面暖人心, 恤民政策润无声。 百姓笑颜如花开, 共筑和谐社会梦。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官员在田间与农民交谈,脸上带着关切的表情。背景音乐是柔和的钢琴曲,传达出温暖和关怀的氛围。
在英语中,“恤民”可以对应为“caring for the people”或“compassion for the popula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了对民众的关心和保护。
通过对“恤民”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政府责任和领导者德行方面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美,也反映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恤民”将有助于我更准确地传达对民众关怀的情感和理念。
1.
【恤】
(形声。从心,血声。本义:忧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恤,忧也。 、 《易·泰》-勿恤其孚。 、 《书·大诰》-不印自恤。 、 《诗·大雅·桑柔》-告而忧恤。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恤国事。 、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
【组词】
恤功、 恤恤、 恤民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