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3:19
“撒泼行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无理取闹、行为粗暴,通常用来形容人失去理智,做出极端的暴力行为。这个词汇强调了行为的极端性和无理取闹的性质。
在文学作品中,“撒泼行凶”常用来描绘反面角色或描述极端的冲突场景,增强故事的紧张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或描述某人的不当行为。在法律或社会学领域,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犯罪行为或社会问题。
同义词中,“胡闹”更侧重于无理取闹,而“蛮横”和“暴行”则更强调行为的暴力性质。反义词则体现了与“撒泼行凶”相对的理性和平和的行为。
“撒泼行凶”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构成的词汇“撒泼”和“行凶”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极端的暴力行为。
在**文化中,“撒泼行凶”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失控的人。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常与法律问题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相关联。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暴力、混乱和不稳定。它可能引发人们对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在公共场合无理取闹,可能会用“撒泼行凶”来形容这种行为,以此表达对其行为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将“撒泼行凶”用于描绘暴风雨的场景,如“狂风撒泼行凶,暴雨如注,天地间一片混沌。”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混乱的场景,如人群中的打斗或自然灾害的破坏。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尖叫声、破碎声和警笛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cting out violently”或“going on a rampage”,这些表达也强调了行为的暴力和无理取闹的性质。
“撒泼行凶”这个词汇在描述极端暴力行为时非常有力,它不仅传达了行为的性质,还反映了社会对这类行为的负面评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讨论相关话题。
这件事实在是小老婆~,把大老婆的脸都抓破,男人制伏不下,所以大老婆来告状的。
1.
【撒】
(形声。从手,散声。字本从米,殺声。本义:散布)。
同本义。
【引证】
《集韵》-撒,散之也。 、 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星如撒沙出。
【组词】
撒帐、 撒漫、 撒泼、 撒枯、 撒星
2.
【泼】
(形声。从水,发声。本义:水漏出。见《玉篇》。用力向外倒或洒)。
同本义。
【引证】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组词】
泼丢泼养、 泼撒、 泼水难收、 泼污水、 泼油救火、 泼散
3.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4.
【凶】
(指事。小篆字形,“凵”象地陷形,读kǎn。“乂”表示这里可陷人。“兇”是会意字,从儿(人),在凶下。本义:不吉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凶,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 、 《尔雅》-凶,咎也。 、 《易·系辞》-吉凶者,言乎其得也。 、 《书·洪范》-一曰凶短折。 、 《诗·小雅·十月之交》。笺:“告天下以凶亡之徵也。”-日月告凶。 、 《楚辞·卜居》-“此孰吉孰凶?”
【组词】
凶兆、 凶宿、 吉凶未卜;凶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