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6:01
烟鬟(yān huá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女子头上如烟雾般轻柔的发髻。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发型或整体形象,给人一种柔美、朦胧的感觉。
文学语境:在古典文学中,“烟鬟”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和婉约,如“烟鬟云鬓”等词组,用来描绘女子的发型和容貌。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特定的文化语境中。
专业领域:在美容、时尚等领域,可能会用来形容特定的发型设计。
同义词:云鬓、雾鬟、柔髻
反义词:刚髻、硬发
“烟鬟”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唐宋诗词中,用来形容女子的发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女性的整体形象,尤其是那种柔美、朦胧的美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发型和妆容一直是重要的审美标准。“烟鬟”作为形容女性美丽的一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美的特定期待和审美观念。
情感反应:使用“烟鬟”这个词时,往往会联想到古典、优雅和柔美的形象,给人一种温馨和宁静的感觉。
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仕女图、古典诗词中的描写,或者是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特定的文化活动或艺术创作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种特定的美感或风格。
诗歌:
烟鬟轻绕月下柳,
云鬓微拂风中花。
故事:
在那个古老的村庄里,每个女子都梦想着有一天能拥有一头如烟雾般轻柔的烟鬟。
视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仕女图中的女子形象,或者是某种特定的发型设计。
听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典音乐中的柔和旋律,或者是某种特定的声音效果。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审美观念和形象描述可能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如日本的“和服美人”等。
“烟鬟”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虽然在现代口语中使用较少,但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
1.
【烟】
(形声。从火,因声。本义:物质因燃烧而产生的气体)。
同本义。
【引证】
陆机《连珠》-火壮则煙微。 、 《后汉书·蔡邕传》-煙炎之毁熸。 、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烟焰迷漫。 、 明·刘基《卖柑者言》-烟扑口鼻。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烟炎张天。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烟焰雾雨。 、 唐·杜牧《阿房宫赋》-烟斜雾横(互文,表烟雾斜横。斜 横:升腾缭绕)。
【组词】
烟火邻居、 烟扛扛、 烟爨、 烟蓬、 烟祀、 烟尘、 烟井、 烟火、 烟焰、 夕烟、 风烟、 油烟;炊烟
2.
【鬟】
妇女的梳成环形的发卷。
【引证】
《说文》。郑珍注:“谓盘鬟如环。”-鬟,总发也。从髟(biāo),睘(qióng)声。 、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浑玉臂寒。 、 唐·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风鬟雨鬓。
婢女。
【引证】
宋·梅尧臣《听文都知吹箫》-欲买小鬟试教之,教坊供奉谁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