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4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48:23
“儒装”一词通常指的是**古代儒家学者的传统服饰,这种服饰体现了儒家的礼仪和文化特征。字面意思是指儒家的服装,通常包括长袍、腰带等,颜色多为深色,设计上注重简洁、庄重。
在文学作品中,“儒装”常用来描绘古代文人的形象,强调其学识和道德修养。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传统文化或历史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化学中,“儒装”是一个研究儒家文化和服饰的重要词汇。
“儒装”一词源于**古代对儒家学者的称呼及其服饰的特定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儒装的样式和材质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的设计理念和象征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儒装不仅是服饰,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了儒家学者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是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到“儒装”,我联想到的是古代文人的形象,他们手持书卷,温文尔雅。这种形象给人以智慧和沉稳的感觉,也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儒装”这个词,但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或观看古装剧时,常常能看到儒装的形象,这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在创作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儒装轻拂古书香,墨痕犹在纸间藏。”
看到“儒装”,我可能会联想到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听到古琴的悠扬声音,这些都与儒装的沉稳和智慧形象相契合。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儒装”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学者的传统服饰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如欧洲的学者袍。
“儒装”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通过学和理解“儒装”,我更加欣赏和尊重*古代的文化和智慧,这对我的语言学和文化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儒】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引证】
《说文》-儒,术士之称。 、 《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 《论衡·超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 《墨子·非儒下》-儒浩居而自顺者也。 、 《周礼·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 、 《礼记·儒行》-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
【组词】
儒师;儒仙
2.
【装】
(形声。从衣,壮声。本义:行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装,裹也。 、 《史记·郦生陆贾传》-橐中装。 、 张衡《思玄赋》。注:“束也。”-简元辰而俶装。 、 《文选·傅毅·舞赋》-顾形影,自整装。 、 《战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卷契而行。 、 《战国策·燕策》-为装遣荆轲。
【组词】
装囊、 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