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9:21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只知道事物的一部分,而不了解其全部或更深层次的内容。这个成语强调了对事物了解的不全面和不深入,通常用来批评或提醒某人对于某个问题或情况的理解过于片面。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绘人物的局限性或无知,增强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在口语交流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指出对方观点的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医学或科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全面了解问题的重要性。
同义词:一知半解、片面之词、管中窥豹 反义词:全面了解、深入透彻、洞若观火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强调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但都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意义上形成对比。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结构和意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表达片面性理解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事物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常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全面考虑问题,避免片面和肤浅的判断。
这个成语可能引起一种轻微的负面情感,因为它暗示了无知或不全面。在联想上,它可能让人想到那些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深层原因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导致的误解和冲突。这让我意识到在做出判断或评价之前,全面了解情况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融入对人生或自然的描绘,表达对事物深层次理解的渴望:
人生如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唯有深入,方能见真。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只看到局部而忽视整体的画面,如透过一个小孔观察世界。在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那些只听到部分事实而做出错误判断的对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eing only the tip of the iceberg”,意指只看到问题的一小部分,而未意识到其更大的潜在问题。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成语强调了全面和深入了解事物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避免片面和肤浅的判断,努力追求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八戒道:“哥哥,你~。”
1.
【只】
(指事。小篆字形。上为“口”,下面两点表示气向下。本义:句末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终结或感叹。
【引证】
《诗·鄘风·柏舟》-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5.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6.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7.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8.
【二】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一加一的和。
【引证】
《说文》-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 、 《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因二以济民行。 、 《论语·公冶长》-赐也闻一以知二。 、 《韩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组词】
二加四得六、 二府、 二太爷、 总数为二、 二形、 二难、 二仪、 二纪、 二氏、 二军、 二南、 二星、 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