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4:03
《西京杂记》卷二"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后因以"龙岫"泛指精美的湖山建筑。
1.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引证】
《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易·乾》-飞龙在天。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孔子家语·执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 、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
【组词】
龙工、 龙公、 龙渊、 龙章、 龙蛇、 龙文、 龙伯、 龙沼、 龙旌凤翣、 龙门
2.
【岫】
(形声。从山,由声。本义:山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岫,山穴也。 、 《尔雅》-山有穴曰岫。 、 左思《吴都赋》-王鲔岫居。 、 《西游记》-崖深岫险,云生岭上。 、 辛弃疾《添字浣溪沙》-山上朝来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
【组词】
岫居、 岫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