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7:23
“孤立寡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或事物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没有朋友或支持者。这个成语强调了孤独和缺乏帮助的境况。
在文学作品中,“孤立寡与”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在逆境中的孤独感,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孤独感。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某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的不适或被排斥的感觉。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孤立状态。
同义词在表达孤独和无助的情感上相似,但“孤立寡与”更强调缺乏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反义词则表达了与孤立相反的群体支持和团结。
“孤立寡与”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际关系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描述人际关系,还可以用来描述事物或组织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和谐与互助,因此“孤立寡与”这样的词汇往往带有负面色彩,反映了社会对个体孤立状态的不认同。
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沉重和无助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了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孤独前行的画面,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寂寞和渴望被理解的情感。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在团队中感到孤立寡与,那种感觉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词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喧嚣的世界里,我孤立寡与,心如孤舟,漂泊在无边的海洋。”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站在广阔的草原上,四周无人,只有风声和鸟鸣。听觉上,可能是寂静的夜晚,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狗吠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solated and alone”,但在文化内涵上,西方文化可能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因此这种孤立感可能被视为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
“孤立寡与”这个词深刻地描绘了人在社会中的孤独状态,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词汇,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状态。
岂有君子蓄用世之志而孤立寡与者哉!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立】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立,侸也。 、 《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 《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持璧却立。 、 《韩非子·喻老》-立有间。 、 宋·欧阳修《归田来》-卖油翁释担而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立或卧。
【组词】
挺立、 坐立不安;把电线杆立起来;肃立、 立托、 立容、 立戟、 立谈
3.
【寡】
少;缺少。
【引证】
《说文》-寡,少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组词】
寡尤、 寡功、 寡见、 寡交
孤独;孤单。
【引证】
《广雅·释诂三》-寡,独也。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生成及彊而寡。 、 《吕氏春秋·士容》-南面称寡。 、 《老子》-自谓孤寡。
【组词】
寡老、 寡孤、 寡女、 寡立、 寡草
4.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