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7:58: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7:58:14
“清水出芙蓉”这个词汇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字面意思是指清澈的水中自然生长出的荷花,比喻自然之美,不加修饰。基本含义是形容女子或事物美丽而不造作,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其本质的美。
在文学语境中,这个词汇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强调其天然、不加修饰的美。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汇来形容任何自然、朴素的美,不仅仅是人,也可以是风景、艺术作品等。在专业领域,如美学、文学批评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自然与人工、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清水出芙蓉”源自李白的诗句,后来成为汉语中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自然之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没有太大变化,但在不同的文学作品和日常对话中,其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不同。
在**文化中,荷花象征着纯洁和高雅,因此“清水出芙蓉”这个词汇也带有这些文化内涵。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赞美女性的自然美,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这个词汇给人以清新、自然、纯洁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宁静的湖泊、盛开的荷花,以及那些不需外在装饰就能展现内在美的女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形容那些不刻意追求时尚但依然美丽动人的女性,或者用来赞美那些自然风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晨曦微露,清水出芙蓉,湖面波光粼粼,映照着天边的霞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清晨湖边的画面,荷花在清澈的水中静静绽放。结合音乐,可以是一首轻柔的钢琴曲,让人感受到清晨的宁静和荷花的美丽。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rose among thorns”(荆棘中的玫瑰),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表达了自然之美的概念。
“清水出芙蓉”这个词汇不仅美丽,而且富有文化内涵,它提醒我们欣赏自然之美,不需过多的人工修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汉语的丰富性和深远的文化背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2.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3.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4.
【芙】
(形声。从艸,夫声。芙蕖:荷花的别名。本义:芙蓉:荷花的别名)。
同本义。
【引证】
《文选·张衡·东京赋》-芙蓉覆水,秋兰被涯。
5. 【蓉】 四川成都市的简称 。五代后蜀孟昶于宫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成都为芙蓉城,后简称蓉城或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