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8:37
“渔阳鞞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古代渔阳地区(今河北省一带)的战鼓声。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在这里,“渔阳鞞鼓”象征着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宫廷的宁静和安逸。
在文学作品中,“渔阳鞞鼓”常用来比喻战争的突然爆发或重大**的发生,打破了原有的平静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学讨论中,它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
“渔阳鞞鼓”源自唐代,具体指渔阳地区的战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演变成一个象征性的成语,用来描述任何突然的、打破平静的**。
在**文化中,战争和和平是重要的主题。渔阳鞞鼓作为一个象征战争的词汇,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恐惧。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不安,因为它象征着突如其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在个人经历中,渔阳鞞鼓可以用来描述任何突然的、出乎意料的**,比如突如其来的疾病、失业或家庭变故。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渔阳鞞鼓声,梦回战乱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战场上战鼓震天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激昂的战鼓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战鼓雷鸣”或“烽火连天”,都是用来描述战争的突然爆发。
渔阳鞞鼓作为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成语,不仅在文学和历史讨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恐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1.
【渔】
(会意。从水,从鱼。小篆从二鱼。本义:捕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渔,捕鱼也。 、 《礼记·月令》-命渔师伐蛟,命渔师始渔。 、 《诗·鲡传》-獭祭鱼然后渔。 、 《淮南子·说林》-渔者走渊。 、 《汉书·王莽传》-以渔采为业。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组词】
渔樵、 渔采、 渔事、 渔弋、 渔泽、 渔矶、
2.
【阳】
(形声。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阳,高明也。 、 《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 《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 《周礼·柞氏》。注:“生于山南为阳木。”-利刊阳木而火之。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华山之阳。 、 清·姚鼐《登泰山记》-阳谷皆入汶。 、
【组词】
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 阳陆、 阳濒、 阳林、 阳木、 阳柯、 阳崖、 阳坡
3.
【鞞】
刀鞘。
【引证】
《逸周书·王会》-请令以鱼皮之鞞为献。
【组词】
鞞琫、 鞞芾
4.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