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5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56:41
扬清厉俗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提倡清廉,严厉风俗。这个成语强调通过提倡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严厉的社会风俗来改善社会环境。
在文学作品中,扬清厉俗 常用来描述一个社会或个人致力于提升道德标准和社会风气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伦理学或政治学中,它可能被用来讨论道德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策略。
同义词:提倡道德、净化风气、提升风尚 反义词:败坏风气、道德沦丧、风俗败坏
扬清厉俗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通过教育和法律来提升社会道德和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领域。
在文化中,扬清厉俗** 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相呼应,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讨论如何通过教育和政策来改善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正直、责任感和社会进步。它鼓励人们思考如何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做出积极的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一个社区通过组织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来扬清厉俗,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居民的道德意识,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在清风中扬起道德的旗帜,
厉俗之声响彻云霄,
我们携手,共筑美好家园。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社区中心,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提升道德标准和社会风气。背景音乐可能是轻柔的,带有一种鼓舞人心的旋律。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通过“promoting virtue and morality”或“upholding social ethics”来表达,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理念相似。
扬清厉俗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提醒我们在个人和社会层面都要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加深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1.
【扬】
(形声。从手,昜(yáng)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扬,飞举也。 、 《小尔雅》-扬,举也。 、 《礼记·檀弓》-杜篑洗而扬觯。 、 《礼记·乡饮酒义》-盥洗扬斛。 、 《仪礼·乡射礼》-南扬弓。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扬其波。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扬鞭语曰。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大风扬积雪。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扬帆去。
【组词】
扬楫、 扬袂、 扬眉、 扬旌、 扬麋、 扬觯、 扬鞭、 扬臂、 扬徽、 扬刃
2.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3.
【厉】
(是“砺”的本字。从厂(hàn),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磨刀石)。
同本义。
【引证】
、 《诗·大雅》。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涉渭为乱,取厉取锻。
4.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