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1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19:58
“烟锅巴”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西南地区(如四川、重庆等地)使用。字面意思是指烟蒂或者烟头,即香烟燃烧后剩下的部分。在口语中,它通常指那些已经抽到不能再抽的烟头。
在口语中,“烟锅巴”常用来形容那些经济条件不佳,只能抽别人剩下的烟头的人。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或者作为一种隐喻,表达某种无奈或贫困的境遇。
“烟锅巴”这个词汇的具体词源不详,但它显然是由“烟”和“锅巴”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四川方言中,“锅巴”通常指米饭锅底烧焦的部分,这里用来比喻烟蒂的残余部分。
在**西南地区,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这个词汇反映了当地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物质贫困的词汇,也反映了社会对于贫困人群的一种态度和看法。
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贫困、无奈和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它带有一种淡淡的悲哀和同情,同时也可能引发对于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社交环境中,如与来自西南地区的朋友交流时。
在诗歌中,可以将“烟锅巴”作为一个意象,用来表达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街头巷尾,烟锅巴散落一地,
是生活的残渣,是梦想的灰烬。
想象一下,一个寒冷的冬夜,街头的流浪者捡起地上的烟锅巴,点燃最后一丝温暖。这个场景可能会伴随着街头嘈杂的声音和远处车辆的轰鸣。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cigarette butt”(英语)或“cigarette end”(英语)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
“烟锅巴”这个词汇虽然是一个地方性的方言词汇,但它反映了社会的一个侧面,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状态。
1.
【烟】
(形声。从火,因声。本义:物质因燃烧而产生的气体)。
同本义。
【引证】
陆机《连珠》-火壮则煙微。 、 《后汉书·蔡邕传》-煙炎之毁熸。 、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烟焰迷漫。 、 明·刘基《卖柑者言》-烟扑口鼻。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烟炎张天。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烟焰雾雨。 、 唐·杜牧《阿房宫赋》-烟斜雾横(互文,表烟雾斜横。斜 横:升腾缭绕)。
【组词】
烟火邻居、 烟扛扛、 烟爨、 烟蓬、 烟祀、 烟尘、 烟井、 烟火、 烟焰、 夕烟、 风烟、 油烟;炊烟
2.
【锅】
(形声。从金,咼(kuā)声。本义:炊事用具,圆形中凹,多用铁制)。
车釭。即车轴外面的铁圈。
【引证】
《方言》-车釭,燕、齐、海、岱之间谓之锅。
3.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