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3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30:42
波长:在物理学中,波长是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具体来说,它是波的两个相邻的、相位相同的点之间的距离,例如波峰与波峰之间或波谷与波谷之间的距离。波长通常用希腊字母λ(lambda)表示。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波长有时被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或情感的共鸣,如“我们的思维波长一致”。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波长可能被用来形容无线电或电视信号的特性,如“这个频道的波长很清晰”。
专业领域:在物理学、电子工程和通信领域,波长是一个核心概念,用于描述电磁波和声波的特性。
同义词:波段、频率(在电磁波中,波长与频率成反比)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考虑“不一致”或“不同步”来描述波长不匹配的情况。
词源:波长一词源自物理学术语,由“波”和“长”组成,直接反映了其物理意义。
演变:随着科技的发展,波长这一概念从物理学扩展到电子工程、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并在日常语言中获得了比喻性的使用。
在现代社会,波长与无线通信、电视、互联网等技术紧密相关,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化层面,波长也常被用来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理解。
波长可能让人联想到科技的进步和现代生活的便利,也可能引发对自然界中波动的美丽和规律的欣赏。
在日常生活中,波长可能与无线电爱好者调谐收音机、工程师设计通信系统等实际应用相关。
在诗歌中,可以将波长比喻为心灵的共鸣:“我们的心,如同调谐到同一波长的电台,无声却清晰地传递着彼此的情感。”
波长可以让人联想到水波荡漾的画面,或是无线电波在空间中传播的抽象图像。听觉上,波长可能与特定频率的声音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中,波长通常都有对应的术语,如英语中的“wavelength”,德语中的“Wellenlänge”,这些词汇都直接反映了其物理意义。
波长作为一个物理学术语,不仅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日常语言和文化表达中扮演着角色。了解波长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现代科技和社会文化现象。
1.
【波】
(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波,水涌流也。 、 《韩非子·八说》-规有摩而水有波。 、 《淮南子·人间》。注:“波者,涌起。”-起波涛。 、 张衡《西京赋》-河渭为之波荡。 、 《文选·王褒·洞箫赋》-扬素波而挥连珠兮。 、 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洪波涌起。
【组词】
波磔、 波查、 波平如镜、 波臣为虐、 波骇、 波峭
2.
【长】
老,年高。
【引证】
《广雅》-长,老也。 、 《孟子》。注:“年长也。”-不挟长。 、 《庄子》-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 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 《国语》-齐侯长矣。
【组词】
长艾、 长没
年长,年龄较大。
【引证】
明·魏禧《大铁椎传》-长子灿七岁。 、 《醒世恒言》-弟辈衣食自足,不消兄长挂念。
【组词】
长君、 长德、 长贤、 长主、 长宾、 长年、 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