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05:5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5:51:41
“庐山真面”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庐山的真实面貌”,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复杂或伪装的情况下,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人的真实性格。
在文学作品中,“庐山真面”常用于描述人物或**的深层含义被揭露的情节。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真相的期待或惊讶。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真实行为或动机。
同义词:真相大白、水落石出、露出马脚 反义词:表里如一、一目了然
“庐山真面”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传说庐山的景色变化多端,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能看到其真实面貌。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比喻其他事物的真相。
在文化中,“庐山真面”强调了真相的重要性,以及在复杂社会关系中识别真实意图的必要性。它反映了人对于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好奇和期待,因为它总是与揭露真相的情节相关,让人感到兴奋和满足。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团队项目中,我们起初对某位成员的表现感到困惑,但最终通过深入交流,我们看到了他的庐山真面,发现他其实非常有能力和热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庐山真面难窥见,云雾缭绕心自闲。”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庐山云雾缭绕的画面,象征着未知的真相;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渐强的乐曲,象征真相逐渐揭露的过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true face of Mount Lu”,但这个表达不如中文成语“庐山真面”那样广泛和深入人心。
“庐山真面”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词汇,也让我在思考和表达时更加注重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庐】
(形声。从广(yǎn),廬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庐,寄也。秋冬去,春夏居。 、 《广雅》-庐,舍也。 、 《汉书·食货志》。注:“田中屋也。”-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 《左传·襄公三十年》-庐井有伍。 、 《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3.
【真】
(会意。小篆字形,从华(huà),从目,从乚(yǐn),从八。《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匕,变化。目,眼睛。乚,隐藏。八,乘载的工具。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同本义。旧时所谓仙人。
【引证】
《说文》。按:六经无真字-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 《庄子·列御寇》-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 《列子·天瑞》。注:“太虚之域。”-归其真宅。 、 《庄子·大宗师》-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组词】
真人府、 真仙、 真君、 真味
4.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