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2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24:58
物议(wù y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对事物的议论或评价。它通常指的是公众或社会对某人或某事的广泛讨论和评价,可能包含正面的赞扬也可能是负面的批评。
在文学作品中,“物议”可能用来描述一个**或人物在社会中引起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新闻报道、政治评论或社会分析中,它是一个较为正式和专业的词汇。
同义词中,“议论”和“评论”更侧重于个人的观点或评价,而“物议”则强调的是社会或公众的广泛讨论。
“物议”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物”指的是事物,“议”是讨论或评价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常用来描述对政治或社会**的公众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有所扩大,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物议”常常与道德评价、社会风气相关联。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更多地与公众舆论、媒体关注相关,反映了社会对某些或人物的关注程度和态度。
“物议”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时可能伴随着紧张或争议。它也可能引起对**或人物的深入思考和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物议”这个词,但在关注社会新闻或参与公共讨论时,我们可能会体验到类似的概念,即对某事的广泛讨论和评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万物复苏,人间物议,如风过耳。”
想象一个繁忙的市集,人们围绕着某个摊位热烈讨论,声音嘈杂,这就是“物议”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public discourse”或“public debate”,它们都指的是公众对某事的讨论和评价。
“物议”是一个反映社会关注和公众评价的重要词汇。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讨论,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2.
【议】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议,语也。 、 《广雅》。按,谓论事之宜。-议,谋也。 、 《诗·小雅·斯干》-唯酒食是议。 、 《荀子·王制》-法而不议。 、 《史记》-赵王悉召群臣议。
【组词】
议计、 议妥、 议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