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1: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1:40
名存实亡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已经消亡”。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或制度虽然在形式上仍然存在,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或意义,不再发挥作用。
名存实亡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的概念表达,但作为成语固定下来,主要是在明清时期。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名”与“实”的统一。因此,“名存实亡”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形式主义的批判。
这个成语给人以一种无奈和哀伤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揭示了事物的表里不一,以及形式与实质的脱节。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组织或团体,表面上看似活跃,实际上内部已经失去了凝聚力和活力,这时就可以用“名存实亡”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昔日繁华,今已名存实亡,唯余风中残影,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古老的城堡,虽然外观依旧,但内部已经破败不堪。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带有哀伤旋律的古典音乐,如肖邦的《夜曲》,来增强这种名存实亡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shadow of its former self”,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概念,即事物虽然存在,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或实质。
名存实亡 这个成语在理解和描述某些社会现象或历史变迁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表面与实质之间的差异,也促使我们在面对复杂现实时,更加注重实质而非形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深刻。
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
五代兵革相继,礼法陵夷,顾惟考课之文祗拘州县之辈,黜陟既异,~。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
3.
【实】
(会意。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實,富也。 、 《小尔雅》-实,满也,塞也。 、 《墨子经上》-实,荣也。 、 《素问·调经论》-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 、 《孟子·梁惠王下》-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 、 汉·贾谊《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 《韩非子·亡征》-公家虚而大臣实。
【组词】
殷实;实核、 实谷
4.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